党建品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党建之窗 党建品牌

红笔杆老兵专访——林赞静:老山战役击越南,顶天立地好男儿

作者:温理工红笔杆实践队 编辑: 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 时间:2021-11-21 阅读:

【老兵简介】

74a425fb97759e28de808ba239c8aa4.jpg

红笔杆实践队员为林赞静老兵送上礼物

林赞静,永嘉人,1963年出生,1981年,18岁的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要求参军到部队,1985年驰骋云南投入抗击越南侵略的老山战役,因作战英勇荣立二等功。

【人生经历】

一身橄榄绿,送给自己的成年礼

林赞静出生在永嘉县永乐交界处的一个偏僻山村,年轻的他希望能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1981年,他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山里的孩子能吃苦,虽然部队的训练任务繁重,但林赞静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如果自认当日的军事训练不满意,他便会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给自己开小灶。正是这样的一股认真劲,在大队学习了两年之后,他成为一名全优学员。第三年,他开始担任班长;第四年因为表现出色,他被甄选为精英分子,接受特殊任务,支援老山前线。

一腔爱国心,温州话派上大用场

老山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处于中越边境,地势险要,扼越南西北部河江市通向中国云南省的咽喉。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越军依然多次骚扰边境。1984年他的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奔赴滇边老山前线,开始对越自卫还击战。

当时的战争条件十分艰苦,据林赞静回忆,经常凌晨两点。他们还在全副武装跟随部队冒着的敌人的炮火行军,就是在这样缺乏食物和水源补给的艰难情况下,他和战友们依然坚持奋战在一线,在炮火的洗礼中,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年保家卫国的誓言!采访中,老兵林赞静还提到了温州话在战场上的使用。众所周知,情报对于战争来说弥足重要,命令等讯息的及时准确传递非常关键。在战争中,为了防止讯息在传递中被越军破获,经过上级领导商讨,部队选用了一批温州兵,用温州话来传递消息,谁曾想,在人们心中“晦涩难懂”的温州话也协同温州籍战士立下战功。

烽火塑英雄,铁血照丹心

作为突击班成员,敌人的夜间偷袭和枪林弹雨是家常便饭。在1985年【1.15】战役中,敌人炮火不断攻击,林赞静担任突击班班长和排长一起冲在最前面。很不幸,在他身后不远处的副连长不幸手上中枪,动脉破裂流血不止,伤情十分严重,急需医疗救助。林赞静当时全身上下也多处受伤,但经过和排长的商讨他还是毅然选择卸下身上的武器,带着两个急救包回头救援,在烽火中,他终于成功带着副连长安全撤离。

老山战役打得非常艰苦,面对敌人的炮火肆虐,林赞静每次都勇敢冲锋,将生死抛诸脑后。在一次冲锋战中,身先士卒的他身负重伤。当时的他左肩中枪,肠被打穿,随后又因伤口感染,患上骨髓炎,在昆明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救治,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幸而上天眷顾英雄,他顽强地活了下来,这次受伤也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一百二十多斤他,在救护治疗三个多月中瘦了三十多斤,身体虚弱的他连坐立都困难,还能重回战场和战友们并肩作战吗?二等功的嘉奖不能缓解他低落的心情,正在这时,当时国家总书记胡耀邦和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一起来老山前线慰问前方将士和因战负伤的战士,握着他的手对他说:“人民不会忘记你们。”这一句暖心的话让他受到很大鼓舞,虽然时至今日,当年的伤口还会不时地隐隐作痛,但是他从来不后悔成为一名军人。

便装不变军伍色,公益事业献余热

1988年退伍后,林赞静不忘心中的信仰,回想牺牲在战场的战友们,他决心,要用幸存的生命继续为社会为国家奉献一份光一份热,30多年来,回到老家的他投身公益事业,在村里积极参加各项帮扶活动、自学技艺免费给养老院的老人理发推拿;操心着村里文化礼堂的建设……退伍不退色,在他心中,只要当过兵,一辈子都是军人,为国为民,就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总结】

c69c705b28ef2e95700f98472a6d84b.jpg

林赞静老兵与红笔杆实践队员合照

你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你是顶天立地的男儿,你是勇往直前的先锋,你是退伍老兵的楷模。你用生命书写忠诚,你用勇气诠释坚强,你们是我们青年一代的精神偶像!

 

队员:汪欣桐、董维芳、金秀雯、贾紫菱

指导老师:叶琦琪、刘素敏

 

 

 

 

 


版权所有 温州理工学院 备案号:浙ICP备05014618号-1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