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简介】
王清老兵给实践队员们讲述红色故事
王清,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临安人,是现居在洞头区北岙街道上新社区的唯一一名健在的抗战老兵。
他1927年6月出生,1945年入伍参军,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参加过涟水保卫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苏中七战七捷等著名战役,曾多次立功受奖。1953年,经组织调动,王清来到洞头县,虽生活艰难但他在工作中认认真真,从没怨言,在海岛上一干就是30年。1983年,离休后的王清舍不得离开洞头,也不愿赋闲在家里,于是他到离休干部活动室走马上任,义务当起了管理员,这一干又是16年。
人生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事业,如今90多岁,他为民服务的心一直没变,依然不断地发挥着余热,尽自己力量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人生经历】
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有这样一位传奇英雄:他18岁参军入伍,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涟水保卫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苏中七战七捷等著名战役,曾多次立功受奖。走下战场后,他接受组织分配来到洞头,唯一坚定的信念就是“服从党的安排”。他就是“战场上冲锋在前,离休后发挥余热”的抗战老兵王清。
一句承诺,一生坚守。几十年来,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还是在国家陷入危难的处境中,王老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誓言。
年少参军,不改英雄本色
时光回转,那是1944年,中国还处在水深火热的境地中,人民过着食不饱、衣不暖的生活。那年的王清还是个未满18岁的毛头小子,浙东新四军在北上途中路经王清的家乡临安,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一下子就被新四军的英勇和魄力深深吸引住了,于是毅然决然地加入到新四军的队伍中去,成为了一名革命军人。
1945年1月,部队继续开拔北上,赶赴江苏、山东。他入伍后遭遇的第一仗是打一个炮楼,当时驻守的除了日本人还有汪精卫的队伍,形势十分艰难。当我们问及第一次上战场的感受,王清老人坦言,虽然只是一场小战役,可对他来说却是记忆深刻,意义非凡。“我第一次打仗是很怕的,枪打起来的声音噼里啪啦的。可是和那些抗战的老兵在一起时,他们对我说:‘小鬼,你不要怕,你跟着我们走没有关系的。’”就这样,王老跟着老兵第一次上了战场,战场上无情的子弹穿过他的手臂,可他时刻谨记老兵说的:“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喊苦”,虽然多处受伤,但他始终坚持到底,宁可抛头颅洒热血也不后退一步,最终和战友们攻下了敌人的阵地。
在一路北上的途中,王老所在的部队不断阻击敌人的小股部队,直至江苏东台,我军开展了集中大会师。在随后的部队大整编中,王老被编入华中野战军六中队十七旅47团,部队继续开往山东淮阴、淮安、高邮等地与敌人展开殊死对战。直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
随后,王老继续投身解放战争之中,后又参加过涟水保卫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苏中七战七捷等著名战役。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冲锋陷阵,多次立功受奖,也多次身负重伤,至今大腿上还留有3片炮弹皮,是二级伤残军人。“要坚持下去,团长和领导干部都在前面,我们当兵的怕什么。死在我们脑子里已经没有概念了,每天都有人死,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打仗是这样,我们无所谓了。”谈及战争的残酷,王老的眼睛里有着饱经风霜的从容和平和,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那时的场景于他仿佛还历历在目。在王老的深情讲述中,大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老战士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和大公无私的革命情怀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十年饮冰,心中难凉热血
炮火震天,游击作战,那是战争的烽火;冰天雪地,无声隐蔽,那是未知的硝烟。残酷的战争让生离死别于他们而言,变成了稀疏平常的事情。在采访过程中,王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向我们提及了一位他永生难忘的人,那是他的恩师。在老师的帮助下,未能交得起学费的他却获得了在一边旁听的机会。但抗战结束回到家乡时,却得知了老师其实是共产党,为了抗战被国民党枪毙的噩耗,我们听后都倍感惋惜。王老从小家境贫寒,母亲也在他三岁时就早早离世了,家里只有兄长知道弟弟去参加了新四军,他们一年到头也不一定能见上一面,因为残酷的战争,年少的王老被迫与家人分离。跟着王老一起上战场的兄弟们,许多也都牺牲了,与他一起参军的十多名同乡,当时生还的仅三名,王老是其中之一。回望历史的风烟,他们跨过战友的遗骸,踏过荆棘和深渊,最终在累累尸骨上点燃了种族延续的火种。说到这,王老唏嘘不已,不胜感叹:“多少先烈默默无闻地成了革命胜利的铺路石,作为生还者,我们看到了胜利,这就让人知足了。因此,只要一想起牺牲的战友,我总觉得再为国家、为党、为人民多干点工作,也是一名老战士应尽的义务。”
回忆起战争年代条件的艰苦,王老至今仍记忆犹新。他告诉我们,部队要求身着军装,为了行军作战的方便,减少累赘的物品,他们一年四季只穿那一套衣服,下大雨也穿它,大着太阳也穿它,衣服在身上穿得都发白发硬了,里头都长满了虱子。在“吃”这一方面就更不讲究了,王老后来跟着部队一路北上来到山东,对于吃惯了大米的南方人来说,煎饼卷大葱这样的饮食搭配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可是这已经是他们当时最好的粮食了,粮食紧缺没有吃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吃玉米须、草根等也是家常便饭。可是面对这种种的不习惯,他也努力克服,因为在他的心里最重要的事是抗战,是为了解放中国,而将小我的牺牲融入拯救中国的伟大使命中去。
老骥壮心,青年薪火相传
王老虽然年岁已高,但军魂犹在,他用一颗伟大的心履行自己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的使命。1953年,经组织调动,王清来到洞头县,他把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海岛上一干就是30年。当我们问起他那时想不想家,他很坦然地告诉我们:“我要服从组织,组织叫我到哪里我就要到哪里,服从组织服从党。”1983年离休后,他舍不得离开洞头,也不愿赋闲在家里,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他不摆老资格,不以功臣自居,诚恳地说,我是名老战士,能有发挥余热机会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再好不过了。于是,他到县离休干部活动室走马上任,义务当起了管理员,这一干,又是16年。“我能发挥多少余热我就要发挥多少,那时的工作没有钱,每个月就发给我一双解放鞋,有些老人走不动路,我就自己走路把东西送到他们家去。”王老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即使退休也始终保有一颗为民服务的热忱之心。
他不仅平凡为民,还心系国家。去年疫情期间,王老拿出自己攒的的一万元上交到社区,支援国家的防疫工作。“我的钱不多,今年过年我还想再捐一万块钱,那些社区的年轻人很辛苦。孩子们说很心痛,我说心痛什么,这些钱都是公家给我的,社区的小孩子们站岗放哨很辛苦,我很同情他们。”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老骥虽暮,但王老的心无旁骛,他倾尽全力的奉献,是英雄人生最动人的底色。
我们国家从不缺少有为之人,对于当代的年轻人,王老给予了厚望。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时候更厉害了,敢闯敢说敢干。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跟党走一辈子,听党指挥,服从组织安排,听从党的指令,有一生跟党走的决心。采访结束之际,王老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腿脚有些缓慢,亲自将我们送到门口,边给我们塞橘子边连连道谢,我们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
【结语】
王清老兵与红笔实践队员合照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远去,但那段历史永远值得铭记。老人那一枚枚沉甸甸的军功章始终在述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回看历史,多少抗战英雄曾用呐喊唤醒群众,用脊梁扛起重量,用手掌撑起人间,用牺牲成就盛世。铭记历史,继续创造新的历史,这是新时代新青年赓续先烈精神的历史责任。
队员:张天、黄洁、陈雯雯、俞丹
指导老师:江晶晶
文字指导老师:江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