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品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党建之窗 党建品牌

红笔杆老兵专访——仇梅珍:巾帼不让须眉,是医亦是兵

作者:温理工红笔杆实践队 编辑: 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 时间:2021-11-27 阅读:

【人物简介】

仇梅珍,女,1933年生,浙江乐清人,1949年参军,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2次。

 仇梅珍老兵特写 拍摄:邱佳扬.jpg

仇梅珍老兵特写

【经历】

小小契机,一生信念

“其实最开始,家人不放心我去参军”,仇梅珍老人回忆说,“但是,我心里一直埋藏着参加人民解放军的想法”。后面,机会来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军部队经过时在家借宿了一晚,部队领导问了一句:“小丫头,想不想当兵?”仇老回忆起来,说当时很兴奋,“要去!要去!”。第二天就跟着部队上路了。仇老家里世代都是知识分子,爷爷是医生,耳濡目染下也懂些医术。1952年,仇老响应号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侦察连的卫生员。可以说,在偶然的契机下,仇老开启了自己随军行医的一生。

铮铮铁骨,医者仁心

作为南方长大的孩子,仇老对北方的极端天气和饮食差异,刚开始非常不适应。但是,和战场的残酷比起来,“这些压根就不是问题了”。抗美援朝时,敌人是飞机炮弹,我方只有小米加步枪;我方军队经常是白天休息,夜里行军。仇老说:“我们全军就两人去当卫生员,一个去了61师,后来他牺牲了,而我去了63师,医疗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啊。”

不但医疗人员不足,医疗设施落后,甚至医疗物资也非常匮乏。“最基础的棉签都得反复使用”。当时,国家规定,要为每一个牺牲的战士,用三尺白布包裹好。仇老说,“有两名牺牲的同志,发现时身体已经腐烂,抱在一起难以分开,只好将他们包在一起安葬。”可以说,是无数的生命,换来抗美援朝的胜利。

“战后五十周年,我再次回到朝鲜,看见那个烈士墓园,有亲属因找不到墓碑而痛哭。”仇老说,“温州雁荡山也有个烈士墓。我每年都会去,那里就有我的战友。”战争无情,人有情,和平的背后,是不惧生死、保家卫国的军人们!历史会永远铭记他们,抗战精神会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廉洁感恩,薪火传承

战后,仇老又先后在南京、上海、武汉等地学习与工作,直到三十三年后才因年迈的母亲返回家乡。回到家乡乐清后,她投入到卫校建设等工作中,继续为家乡的医疗事业发展做贡献。退休后,仇老还义务担任了“五老护苗”志愿队队长兼宣讲团团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帮教3名失足少年走上了正途,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受人尊敬,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仇老夫妻两人还决定百年后海葬,将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

仇老一生秉持着“三不原则”,不要报酬、不留吃饭、不要专车接送。有一次为在校青少年讲述革命故事,校方安排用餐,仇老却已经搭车回家了。仇老说,重温红色故事不为报酬,只是想感恩党的多年培养,传承红色精神,让青年一代从小树立正确价值观,将来报效党和国家。

“永远跟着共产党,我永远是党的孩子。”这句话刻在了仇老的骨子里。当问及她对青年的寄语时,仇老铿锵有力地回答道:“青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爱党爱国爱人民!多关心时事政治与国际形势,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在她的影响下,大女儿也选择了参军入伍,为国贡献。

 采访合照 拍摄:邱佳扬.jpg

采访合照

【总结】

谈及战争,仇老表示不愿过多讲述,因为比起电影纪录片,现实残忍血腥得多!所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今天,我们更应该感恩像仇老这样的英雄,感谢他们的博爱、无私和奉献!这才是年轻人真正该追的星!重温历史,爱国爱党,传承革命精神,乃青年今之责任也!


队  员:周之涵  王丽婧  吴玄鑫  邱佳扬

指导老师:法琦  江婧婧

文字指导:李鹏

版权所有 温州理工学院 备案号:浙ICP备05014618号-1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