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简介】
赖登敬老兵与战友们的合影
赖登敬,1954年1月出生,原铁道兵四师20团战士,苍南县退休干部。
1974年12月,赖登敬老兵加入铁道兵第20团,刚入伍在河北省丰润县开始了新兵连生活。因当时对苏联的反修防修形势严峻,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搞活天山南北”。于是,赖登敬老兵作为“加强团”抽调参加修建从新疆吐鲁番到库尔勒480多公里的南疆战备铁路。
祖国哪里有需要,铁道兵部队就开到哪里。1975年7月26日,赖登敬老兵带着帐篷和生产物资,坐上军用专列,浩浩荡荡向天山挺进。火车从河北丰润县出发,经过七天七夜抵达新疆吐鲁番火车站,随后又乘坐了十几小时的汽车,到达驻地——新疆和静县巴伦台区新光大队,由此也开始南疆铁路的建设。
【人生经历】
勤劳朴素、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
天山脚下的阿拉山沟,荒山连绵、地势险峻,海拔落差从3200米到800米。四个难题顷刻摆在赖登敬老兵及他们的战士面前:一是吃饭难。因为是高寒地区,严重缺氧,馒头米饭都煮不熟,只能喝玉米糊,配咸菜疙瘩;二是睡觉难。由于高原反应,加上冬天气温零下二三十度,许多战士头痛失眠、休息不好;三是出门难。这里仅有一条简易公路,除了拉施工材料、物资设备和兵员的汽车以外,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战士们探亲出差绝大部分只能坐马蓬车,而最近的吐鲁番火车站离部队驻地有260多公里;四是娱乐难。这里没有电视,没有影院,甚至连收音机都没有信号,战士们只能“白天兵看兵,夜晚看星星”,生活十分单调。但是,战士们把这里当成了家。没有材料,就到天山采集,自建简易土坯房;没有劳动力,就大伙一起上!上至团长下至炊事员,人人都是劳动力。
一心爱党、一心为国的奉献精神
在新光大队,赖登敬老兵和他的战友长年饮用从天山积雪融化流下来的沟水,加上高海拔、气候干燥,眼睛疼、咽喉痛、拉肚子,皮肤起泡,这些“小病”都接踵而来。但由于战备施工任务紧迫,听了首长一句“轻伤不下火线”,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毛主席语录歌,一天不落地照样上班,根本不把小病当回事。
南疆的物质条件很艰苦,每个月津贴只有6块钱,只够买生活用品。但是没有人埋怨生活太差、津贴太少。由于当时技术条件落后,用来打岩石的风枪都不带水,即使带上厚厚的口罩也阻挡不了粉尘。狭小的工作面上,只要风钻一响,弥漫的粉尘就让人睁不开眼。再加上施工空间狭小,炸药爆破后的毒气也不能及时通风,很多战士都要长年累月吸进粉尘和炸药残留毒气。如此超越人体极限的劳动,吃尽了苦头。由于肺部吸入大量的粉尘,好多战士患上尘肺病,造成了终身残疾。可即便如此大家还是争着干、抢着干,恨不得下一班次的战士不要来接班。正是这样一心爱党、一心为国的精神支撑着赖老他的战友们。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匠精神
赖登敬老兵所在的连队负责修建施工难度最大、配合度要求最高的新光隧道,这是南疆全线两个最大的盘山展线隧道之一,地处天山腹地,四周地势险峻,施工现场狭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沙和冬天环境恶劣,所有连队的工作要环环相扣,才能确保施工顺利。如果一个班次失误就要影响到整个工程进度,需要由下一班次补上。就这样,战士们采取四班三倒的方式日夜轮换交替,夏天一身水,冬天一身冰,晴天一身雨,雨天一身泥,明知有危险,照样向前冲,势必修建好南疆铁路。配合苦战三年多,新光隧道终于打通了。在南疆铁路通车后,当地农牧民的水果、农作物和牲畜都能运载出来,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但是赖老所在的团却有26位战士的英灵永远留在了南疆铁路。
【小结】
红笔杆实践队员们与老兵在交谈
采访的最后,赖老表示希望我们能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忘记老前辈们是如何用鲜血打下的江山,同时也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们呀!你要问我到哪里去,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军歌记录的铁道兵战士们的精神气魄。1984年,铁道军军旗缓缓降落,铁道军成了历史;2021年,我们将怀揣着铁道军永恒的精神,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组员:王佳怡 戴州琴 陈秋愉 龙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