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网讯 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温州方言标准发音人海选活动落下帷幕,鹿城区人潘亮从近百名报名者中胜出,成为温州方言的“发音人”。不过报名中“拥有温州市鹿城区常住户口”的限制条件,也让一些市民颇有微词。昨天,有关人士面对争议,就活动相关事宜分别做了解释。
为何从鹿城区挑人?
市档案局保管利用处处长王高荣解释说,这次海选其实选的并不是整个温州地区的方言标准发音人,而是鹿城区方言的标准发音人,因为没有鹿城方言这个说法,于是就冠了温州的名头。
据介绍,去年11月,省档案局启动了浙江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要把各地最正宗的“土话”,通过录音等方式完整记录下来。第一批要记录的,有包括鹿城区、瑞安市等在内的18个地方方言。
潘亮为何能入选?
成为“发音人”不是件容易事,温州大学语言学教授盛爱萍是选拔标准的制定者之一。盛爱萍说,为了确保语音的“纯正老派”,选拔标准每一条都有讲究。比如,要求年龄在60周岁以上。这主要考虑发音人必须能讲老派温州方言,新派方言多受普通话影响不标准;要求入选者在青少年时期没有长时间离开鹿城,这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时间离开也就不纯正了;要求祖辈父辈三代人都在鹿城区生活,配偶也要求是鹿城区的;文化程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高了容易受普通话的影响。
经过这样苛刻的筛选,叶展伸、余萍萍、潘亮等十人最终入围,潘亮被选为标准发音人。盛爱萍说,潘亮胜在音色、音质特别好,因为接下来要进行录音,这些因素都需要考虑在内。
海选发音人有何意义?
省档案局资源建设部主任朱南雁介绍,各地将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语音档案汇交省档案局,由省档案局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浙江方言,由省档案馆永久保存。
朱南雁说,从档案的角度来讲,这次全省开展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是为了将浙江各地的方言用声音、画面记录下来,将这些宝贵的资料作为资料库保存起来。
王高荣表示,这次海选一方面是完成全省方言语音档案的建档任务,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活动拉近了公众与地方文化建设的距离,“我们找到了一批60周岁以上,能讲一口纯正鹿城方言的人,把底子摸了个清楚,为今后我们地方方言研究做了一项基础工作。” 见习记者 吕进科
相关链接:http://www.wzrb.com.cn/article354999show.html
相关链接:http://www.wzrb.com.cn/article354999sh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