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传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文传

温州晚报:温州海选出方言标准发音人,声音将存档

作者:人文与外国语分院 编辑: 来源: 时间:2012-03-28 阅读:
他何以成为专家眼中“第一人”?

  他是温州话讲得最准的人吗?

  海选标准发音人有什么意义?

  方言该支持发展还是任其消亡?

  近日,由温州市档案局(馆)、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温州方言标准发音人海选活动圆满结束。经报名、资格审定、现场海选、专家评定等,已选出标准发音人——潘亮。

  潘亮,65岁,来自鹿城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温州话有何魅力?温州晚报记者展开了采访——

  □温州晚报记者 张银燕 实习生 王敏/文 温州晚报记者 王人望/摄

  无心插柳

  短发,白衣,年过六旬却精气神十足,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浑厚,这是潘先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潘先生告诉我们,他参加比赛,还是儿媳妇的主意。“那天,档案馆登报向全市征集‘发言人’,儿媳妇看到报纸后赶紧让我去报名。”

  “我只喜欢在生活中讲温州话,也没真正研究过温州方言,再加上平时不喜欢公开亮相,就婉拒了儿媳妇的好意。”潘先生说,这时候,老伴也站出来支持。他能说一口漂亮温州话,早已是家人和朋友公认的事。在生活中,他很喜欢用温州方言讲笑话,每次跟朋友吃饭,他那口正宗的温州方言再加上天生的幽默感,总能逗得朋友们哈哈大笑。

  “我跟他说重在参与,开心就好。”潘先生的爱人说:“他表达能力好,从他口中讲出的温州方言特别有感染力。”

  儿媳妇此时也趁机跟进:“爸爸,你就去吧,一定行!”

  就这样,潘先生报名参加了海选。没想到,这一比,他就成了专家心目中的温州方言标准发音“第一人”。

  夺冠秘诀

  2月11日,是参加海选的日子。那天,97名在赛前现场审核环节通过确认的“老温州”现场比赛说方言。温州大学语言学教授盛爱萍、语言学副教授蔡嵘、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方言节目主持人金城濠、温州市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文化学者金辉担任专家评委。

  海选先是让选手用尽可能多的温州方言表达一些词汇,比如“那里”、“为什么”、“红”、“漂亮”、“折”、“走”等。潘先生说,他不是简单的按字去翻译,像“漂亮”,他有三种翻译,分别是“真生好”、“真有趣”、“真割切”;像“红”,他的翻译分别是“红彤彤”、“红显红”、“烂裂红”、“血滴红”。

  比赛第二步是让每个人用温州方言即兴说一段“乌鸦喝水”的故事。“我用故事性的手法讲故事,加上一些温州俚语、白话,让评委加深印象。”潘先生说,在讲故事的时候,他运用了大量的温州白话,比如乌鸦用“老窝”、两三下用“两下半”、石头用“石头子儿”等等。

  对于潘亮的表现,5位专家评委全票通过。“咬字准确、温州城区方言纯正、语言流畅、声音洪亮,说出了温州方言的魅力。”——这是评委们的共同评价。

  “他能以‘血滴红’翻译‘红’,如果不是正宗的温州城区人,是说不出这个词语的。”专家评委金文平说。“他不只是在翻译,而更像是在表演。他讲‘乌鸦喝水’故事的时候,有一句翻译让我印象很深刻。在说‘瓶子里的水慢慢儿升高’时,其他人都是以字面进行翻译,而他是说水慢慢的满起来,特别出彩。”

  功底深厚

  潘先生从小就对温州方言有着深厚的情感。

  小时候,老师教了新成语,他就会一直问,这些成语用温州话要怎么说。“其实这些都是无意识的行为,但我就是很想知道这些课本上的知识,用温州话是什么味儿。”

  上世纪60年代初,温州电影公司响应送文化下乡,要为农民兄弟放映电影。在那个年代,还有很多温州人听不懂普通话,于是温州电影公司要先把电影对白翻译成温州方言。毕业于温州戏校的潘亮,成为配音组组长,他一共配过《苦菜花》、《地道战》、《红色娘子军》等十几部电影。

  潘先生介绍,把电影对白翻译成温州方言,不是简单的意思符合就可以的,要把一些古文、成语进行反复推敲,还要对准电影中演员的口型、说话时长以及人物感情。

  “一部电影的配音时间只有半个月,当时因为人员少,我有时在一部电影中就要配三四个角色。”潘先生说,他得变着声音说话,有时还得自己跟自己对话。为了配好音,他每天在家里练习,练久了,几乎舌头都练麻了。

  “那几年,不能说我把温州话练到多好了,但一些探讨、研究还是有的。”潘先生笑说,现在他也不敢称自己的温州方言是最准、最好的,但有机会的话,他很愿意与同好们共同探讨。

  声音取样

  接下来,潘先生就要参加温州方言录音制作工作了。录完之后,市档案局还会写下文本并用拼音、国际音标来标注,方便人们学习纯正的温州话。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不会说温州话了,我认为虽然提倡普通话,但也不能丢了温州话。”潘先生说,温州方言是独特的瓯文化的重要承载,它其实有很多妙处,我们不仅要用文本的形式对温州方言进行保留宣传,还要通过电视、图片等较为形象的手段进行补助,这样做,温州方言才可能老树吐新芽。

  潘先生说,学习温州方言不仅是相关部门的事,我们人人都有责任把温州话传承下去,尤其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

  为什么要选标准发音人?

  以前老听人说方言是要坚持呢?还是要让它自行消亡呢?现在温州海选标准发音人,显然是支持方言发展的。

  “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两会中,如何保护传统方言都会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市档案局保管利用处处长王高荣向记者介绍,在全国范围内,方言的流失普遍存在,而方言流失就意味着地方文化的流失。出于对温州方言的保护,市档案局在去年12月开始温州方言音档建设工作,而海选温州方言标准发音人,是音档建设的重要环节。

  “方言的变迁已成为历史规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比如Hold、Hi、亲、油菜这类外来的、网络变异产生的新词汇,令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王高荣说,他们认为对方言最好的保护方法是用录音的方式保存住,作为历史资料留给后人。只有这样,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大家随时可以听到准确无误的温州方言。其实类似活动不光温州,我省及外省的一些地方也在做,可见保护方言、保护地方文化是不少人的共识。

  小孩子该不该学方言?

  多说方言有什么好处吗?现在温州娃儿囡儿很多送出去读书,他们该不该学温州话呢?记者为此进行了多方咨询。

  金文平(温州市民俗学会会长):方言和英语一样,也是一门重要的语言资源。至于小孩子要不要学说方言,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保护方言角度,我认为应该提倡孩子从小说方言。因为如果从小不学,那么长大再学就很难了。但是现在的现象是,小孩子从小学说普通话、英语的越来越多,但说方言的语言环境正在逐渐失去。

  市民朱先生:我认为温州方言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语言,有她自己的个性化。有些话,只有用温州方言说出来的时候,才有味道,而普通话是不具备这种魅力的。我女儿小的时候,我坚持跟她说温州方言,她现在就说一口标准的温州话,这是我最自豪的事情。有人可能会反驳,温州方言说多了,普通话就不会说了,这点完全不需要担心,因为我女儿长大后,有的是讲普通话的机会。

  听“第一人”讲方言版

  “乌鸦喝水”,真有味

  不瞒您说,非温州城区人的我,对温州方言一直没啥感觉。所以在接到采访任务时,我心里对标准方言发音人产生了诸多好奇与猜测。

  潘先生是那种有天然亲和力的人。在他的家里,潘先生向我演示由他翻译的温州方言版“乌鸦喝水”。这个故事普通话版的开头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简单的12个字,却被潘先生翻译得绘声绘色:有一只老窝啊!口里直头扫兮扫,嘴云哪恶扫百牢黄,它就团团圈圈宿旦寻水喝……

  生动活泼的演绎方式,加上洪亮的声音,一个小故事经他一说,实在是有趣得紧。

  当说到温州俚语时,他问我懂不懂什么是“三粒板,两条缝”,我尴尬地摇摇头。他却哈哈大笑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啊,享受不到温州方言的乐趣,可惜啊!”他伸出三个手指头说:“你看,三个手指头代表三粒板,中间有两条缝,就是比喻事情一清二楚啊!”

  嘿,经他这么一解释,温州方言还真真有意思哦。

版权所有 温州理工学院 备案号:浙ICP备05014618号-1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