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传要闻

“非遗”专列开进校园,理工学子走近非遗

作者:刘素敏 摄影:金思 编辑: 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 时间:2022-10-28 阅读:

       文以载道,学贵传承。10月28日上午,温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正式和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引导理工师生共同为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挥光热。

1.jpg

       仪式现场

2.jpg

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金盾致辞

       众所周知,温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南戏的发源地,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第10个获得“东亚文化之都”荣誉的城市。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金盾介绍,目前,全市共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项,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项目数居全国前列。此次,非遗与高校的战略合作,既可以实现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深入,还可以提升非遗的整体转化率和跨界融合发展水平。

       而文学与传媒学院近年来一直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尤其在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1年,学院荣获温州市“最佳非遗传播团队”。此外,在“讲好中国故事”微视频等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赛事中,师生们以非遗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奖。

       据悉,接下来双方将通过“非遗在校园”,非遗数字化建设、非遗时尚工程等项目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探索历史文化和现代传播的完美结合之路。

3.jpg

       双方共同签订协议

0291b96c27a61d430e2c3038165b73f.jpg

校党委副书记吕朝晖颁发聘书

       在上午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文学与传媒学院还聘请了温州市曲艺协会名誉主席、曲艺史研究学者卢和乐老师担任业界导师,双方举行了第一次主题为“温州鼓词的数据库建设”联席研讨会。

6.jpg

    第一次联席会议现场

       温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吕朝晖对双方今后的合作寄予厚望。他指出,高校的理论研究要接地气,需和本土文化做深度对接,他鼓励双方通过优势互补来创新合作载体,支持师生们走近非遗,用扎实的知识和创新的思维,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成为国人为之骄傲的文化符号,这也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担当。

4.jpg

 校党委副书记吕朝晖讲话

       本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和第一次联席会议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贺晓武主持,文传教师代表参加了仪式并参与了主题探讨。

 


版权所有 温州理工学院 备案号:浙ICP备05014618号-1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